2007/03/29

澳洲之旅--Tjapukai原住民文化村

除了大堡礁,澳洲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原住民文化和充滿野性的澳洲生態環境。因此,接下來的兩天,我們選擇了去參觀當地最有名的原住民文化村--Tjapukai Aboriginal Cultural Park--還有搭乘景觀小火車到熱帶雨林村莊--Kuranda
老實說,我對這兩個地方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只能從當時的照片,略為回想一些遊覽過的地方,以及有趣的事,至於一些細節的地方,我真的不記得了。第一天,我們去原住民文化村的行程不算長,好像下午三、四點就回到飯店了。一大早,觀光巴士就在門口等著我們,一上車,只記得當時英文不是很好的我們,聽著澳洲腔的司機不啦不啦的說了一堆有聽沒有懂的英文,不知不覺就來到了位於山腳下的文化村。
Tjapukai原住民文化村門口,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大招牌,我們為了要把這個全景給照下來,費進了九牛二虎之力,將相機擺在馬路對面的欄杆上,設定自拍,然後在短短的10秒鐘內,趕快又跑回看板前面,所以才會擺出這麼好笑的姿勢。澳洲的原住民身上,跟大部分的原住民一樣,都是話有各式各樣的圖騰,而這一支原住民(我也搞不清楚是那一族的),身上大部分是以白色的塗料為主。我對澳洲原住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的音樂,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看過、聽過,他們的樂器,主要就是一根長長的管子,像象牙一樣。演奏者靠著嘴形、吹氣方式來奏出嗡嗡地低沉樂音,不見得好聽啦,但是如果我的腦袋中浮現澳洲原住民的影像,他們大概就是在吹這個樂器。
當天的原住民文化之旅的重頭戲,就是看原住民的舞蹈及表演,表演的內容包括了剛剛說得長管樂器的表演、原住民舞蹈、還有就是鑽木取火的表演,演出還算精彩,頗能吸引人的目光。但是我卻對另外一個東西特別感興趣,那就是原住民的打獵方式,還有他們的"武器"。
過去印象中,不管是哪一個地方的原住民,打獵的武器大概都有弓箭這一樣武器,大不了就是標槍,更了不起一點就是吹箭。澳洲原住民可"創新"了,他們主要的武器除了熟知的迴力鏢,還有這一款改良式的標槍。這樣武器的用法,就是手持一根棒子,這一跟棒子頭上面有個勾勾,而槍上面有個溝槽,兩者可以相結合。當將手中的棒子像打蒼蠅一樣由上往下揮動時,槍就會筆直的飛出去了,力道還滿大的,飛行的距離也很遠,我自己親自試了一次,好玩!但是迴力鏢我就不行了,迴力鏢持鏢的方式,有點像拿菜刀,然後用這種握法,將鏢丟出去。看著這些表演者很輕鬆的就把鏢送的很遠,又看它自己轉個彎又飛回來,好像很好玩,也很簡單。不過當我自己試丟時,只見迴力鏢在我面前一公尺的地方,就已經挖地瓜去了,重重的摔在地上,當時還真的有點糗...。
當然澳洲到哪裡都少不了"動物園",當然這個原住民文化村裡,也有一個,而澳洲動物的代表,就是無尾熊、袋鼠啦、鱷魚啦,就是這些,了無新意。不過澳洲這些動物園的解說員真的都很敬業,我已經忘記是不是在這個地方看到的了。這裡的無尾熊,通常都是遊客們最喜歡照相的目標,無尾熊看似溫馴,其實為了爬樹,它們的爪子可真是利的很,我就看到一個解說員,一面抱著無尾熊跟我們解說,但是我看到無尾熊的爪子已經箝入解說員手臂的肉裡,寫已經在波波的流了,他還一直講,實在是了不起。看到這樣的情景,我死都不願意抱著牠們照相,即使牠們外表示可愛的。
第一天的行程,下午三、四點就回到飯店,還有時間睡個午覺,而我則是精力充沛,又拎著浴巾,到游泳池去游個泳,充分的享受這個假期的每分每秒。

2007/03/28

澳洲之旅--美麗小鎮凱恩斯

籌備已久的澳洲之旅,終於來到了,2001年7月,我丟下我的碩士論文不管,決定依照之前的計畫前往澳洲旅行,一方面想要去拜訪很久不見的阿姨、姨丈還有表弟們,他們是我小時候最好的玩伴。另一方面,當時我的論文工作遇到了瓶頸,去北京觀測資料的品質不是很好,使我的資料分析工作進行的非常不順利,那一陣子的心情相當沮喪,想想不如趁這個機會讓自己理一理頭緒,放鬆一下,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已經答應了我的女朋友(現在的女王),要帶她出去走走。

凱恩斯(Cairns),在當時好像沒有聽什麼人說過這個地方,大部分的人去澳洲都是去雪梨、布里斯本等地方。也許是我的個性有點喜歡與人不同,而且,澳洲最有名的不就是大堡礁嗎?而凱恩斯就是通往大堡礁的必經路線。所以,我有點搞不懂為甚麼大家都只去雪梨呢?因此,當初在規劃行程的時候,凱恩斯就是我的首選。我們決定花個一個禮拜,就待在凱恩斯附近,我喜歡"渡假"勝過"旅遊"。凱恩斯位於澳洲東北部昆士蘭省,屬於亞熱帶地區,即使在南半球的冬季(7月份),它溫暖的氣候,讓人覺得身心舒暢,除了早晚較冷外,其餘的時間,只要一件T恤,一條短褲,標準澳洲式休閒的裝扮,就可以了。
期待的旅程,終於出發了,坐了8個小時的飛機到達雪梨,外面的天氣是冷颼颼的陰天,讓我開始有點擔心凱恩斯的氣溫,到底會不會冷到讓我的大堡礁浮潛泡湯。我們在雪梨機場轉機,準備第一個禮拜先在凱恩斯玩,然後再飛回雪梨拜訪阿姨。經過三個小時的飛行,當飛機抵達凱恩斯機場時,之前心中的疑慮,很快的就一掃而空,外頭是和煦的陽光和棕櫚樹(Palm)迎接著我們,第一眼的感覺,就讓我對這個美麗的小鎮,留下完美的印象。穿過爬滿樹藤的機場走道,充滿生意盎然的熱帶氣息,外面一部加長型的豪華禮車,已經在等著我們,準備將我們接到下榻的飯店--Palm Royale Cairns
車子行駛在通往飯店的公路上,只能用寧靜來形容這個小鎮,事實上,凱恩斯應該算是個不小的城市,只是澳洲人口數不多,跟台灣相比,真的只像個小鎮。路上車子少,行人也少,非常符合我的"渡假"需求。終於到了我們的旅館,一個讓人覺得很"自然"的旅館,四周圍被綠色的植物包圍著,而我們的房間,就在大廳隔壁棟有點像公寓式建築的二樓走道最後一間,這一排的每一間房間都有陽台,外面都有種上幾棵棕櫚樹,隱密性相當好,而正對的就是中庭,中庭裡面有一個標準的游泳池,和幾張躺椅,算不上豪華,但是卻很舒服。搞定了睡覺的地方,外面寧靜悠閒的環境,讓我們這一對懶惰蟲,突然有種想要出去走走的感覺,於是,換上短袖短褲,帶了件外套,提起背包,散步去。
旅館的周圍就是一般的住家,在這裡看不到兩、三層樓的別墅,幾乎家家都是平房,外加一個不算小的庭院,這感覺有點像中興新村幾十年前那種感覺,只是每一戶都大一點,路都寬一點。遠方的盡頭,是一座山,好像沿著旅館前的那一條路一直走下去,就可以到山腳下,當天下午天氣有些轉陰,山頭已經被山嵐佔據,有種說不出的美。我們有點像小偷一樣,慢慢的走,每到一戶人家家前,就探頭望一下。繞了一大圈,看到不遠處,有間超市,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就到裡面去逛了一圈。
不知道是不是一個觀光客的心態,讓我覺得澳洲的東西都好鮮艷,在超市裡,我們看到了賣麵包的、賣沙拉的、賣花的,所有的商品在我們的眼中,都覺得好漂亮。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超市裡的蔬菜,那裡的蔬菜不只樣式多、顏色亮、還特別大支,在台灣蔥都是小小一支,但是這裡的蔥,大概有我兩支大拇指這麼粗吧!青菜的顏色還有長相,都很像那種用蠟做的裝飾品,又亮又綠,只可惜沒辦法開伙,不然一定買來吃吃看。
在裡面逛了一陣子,也沒有特別想要買什麼,想說來到了這裡,人生地不熟,肚子餓了又找不到東西吃,旅館內的食物又貴,於是,我們就買了泡麵、飲料、零食、水果,以備不時之需。隔天晚上,這些食物就成了我們的晚餐,我們在微涼的晚風下,坐在陽台上,昏暗的燈光,還有親手做的"泡麵",以及一杯看起來像香檳的果汁,這頓晚餐搞得還滿有氣氛的,生活就應該要這樣在簡單中體驗幸福的感受,是吧!
逛完了超市,天色也晚了,原本想當天就把泡麵給吃了,不過就在旅館對面,有一家紅公雞(Red Rooster)速食店,想想不需要第一天來就這麼可憐吃泡麵吧!雖然對速食店都不會抱有太大的期待,但是至少東西也都還不錯,更何況這一家速食店,以前從來沒聽過,應該是澳洲在地的連鎖店吧!抱著辜切一試的心態,和咕嚕咕嚕叫的肚子,我們買了他們的雞肉捲餅套餐,還有一個什麼套餐忘記了,回到房間的陽台上,慢慢享用。
也許你不相信,那個時候,台灣的速食店還沒有什麼捲餅之類的食物,因此,點捲餅套餐,純粹是好奇。哇!想不到這速食店的食物,也有這等美味,連一向挑嘴的老婆,都對他們的炸雞肉(捲餅裡面包的)讚不絕口,現在我可是一邊寫文章,一邊想著那種滋味,口水都快留下來了,連他們的薯條,也都覺得比麥當勞的好吃多了,從來沒有吃過著麼好吃的美式速食。太開心了,住在這裡的日子裡,吃,再也不用愁了。
吃飽了之後,開始要計畫這幾天的行程。我們算是半自助旅行,只買了機票和住宿,其餘的部份,都得要自己安排。這一點我倒是不擔心,因為早在來澳洲之前,我就知道要去哪些地方玩,而且這裡觀光業做的非常好,每個飯店幾乎都有一個專門的Tours Booking櫃台,讓你可以在旅館內,就可以訂到想要玩的觀光行程,然後隔天早上,就會有巴士到各個旅館門口接人,相當的方便。我們花了一些時間,看遍了他們的觀光行程,決定要去看看澳洲的原住民文化以及熱帶雨林,當然還有夢寐已久的大堡礁浮潛。

2007/03/22

Ty Cobb

Tyrus Raymond "Ty" Cobb(泰柯布)
  • 搜尋Ty Cobb的圖片
  • 出生:1886.12.18, Narrows, GA
  • 去世:1961.07.17, Atlanta, GA
  • 打擊/投球:左/右
  • 初登板:1905.08.30
  • 引退日:1928.09.11
  • 主要守備位置:中外野
  • 效力球隊:底特律老虎(1905~1926)、費城費城人(1927~1928)
  • 總教練:底特律老虎(1921~1926)
  • 綽號:The Georgia Peach

美國職棒史上最偉大的打擊王,也是美國職棒史上人緣最差的明星球員,Ty Cobb。職棒生涯曾11次拿下打擊王的頭銜,生涯更有超過4000支以上的安打,三度打擊率超過0.400,是美國職棒絕無僅有的打擊怪物。儘管他擁有偉大的紀錄,但他的行事風格怪異,暴躁的脾氣,以及種族歧視等等讓人詬病的行為,也讓他成為最討人厭的球星。不管如何,百年之後,他仍是人人茶餘飯後最好的話題,無論是在球場上還是在球場外。
自負的孩子:
從小,Cobb就是一個喜歡競爭的小孩,他喜歡贏,只要能贏,他願意昨任何事。因此他這種好勝或者應該說好鬥的個性無論是在學校、家裏,或是球場上,都展露無疑。
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樣,Cobb從小就開始打棒球,而他打棒球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我喜歡競爭...』,他在自己的自傳中這樣說到。Cobb的棒球生涯開始於Royston Rampers隊,這是一支由男孩組成的地區性球隊,當時的Cobb全心投入在棒球場上,很快的,他的棒球天份,就受到那些在半職業球隊Royston Red打球,年紀稍長的球員注意,並延攬他加入球隊。
隨著年紀以及球技的成長,Cobb的自負讓他覺得在這樣的球隊打球,已經沒有任何的挑戰性,於是,他開始毛遂自薦寫信給南大西洋聯盟(突擊聯盟,Sally League)各個球隊的經理,希望能加入他們的球隊。最後只有奧古斯塔旅行者隊(Augusta Tourists)的教練提供他測試的機會,前提是他必須支付自己的費用。

2007/03/21

訪客數正式突破.....100

2007.03.21 我的Blog訪客數正式突破100了,不過好像都是我自己這一陣子不斷的寫文章、不斷的Update,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來參觀過了,哈哈!!真丟臉,不過看到數字變成100還是有點高興,至少我自己可是寫的很勤,尤其在美國職棒球星介紹的部份,寫一個人的故事,至少要看4~5篇的文章,再結合起來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未來,會慢慢的接觸到自己不是那麼熟的球員,參考資料好像也比較少,這才是我擔心的地方。
好!加油繼續寫文章,繼續爬文。

2007/03/19

Willie Mays

Willie Howard Mays Jr.(威利梅斯)
  • 搜尋Willie Mays的圖片
  • 出生:1931.05.06, Westfield, AL
  • 打擊/投球:右/右
  • 初登板:1951.05.25
  • 引退日:1973.09.08
  • 主要守備位置:中外野
  • 效力球隊:紐約巨人(1951~1957)、舊金山巨人(1958~1972)、紐約大都會(1972~1973)
  • 背號:#24
  • 綽號:Say Hey Kid
Willie Mays,大聯盟歷史上著名的明星中外野手,生涯一共擊出660支全壘打,目前名列第4,生涯打擊率超過0.300以上,打出超過3000支以上的安打。他不但在打擊表現上令人佩服,無論是他的守備能力、跑壘速度及觀念、臂力等等都是大聯盟史上數一數二的選手。Mays上大聯盟時的第一個總教練Leo Durocher曾這麼形容Mays:『一位超級明星,需要具備五項優點,好的打擊、強打能力、跑壘、臂力、還有守備能力,但Mays還有其他的特質,能讓他成為超級超級明星。』

運動世家:
Mays從小身上就充滿了運動細胞,這或許跟遺傳基因有關。Mays的父親是一位鋼鐵工廠員工,同時也在工廠資助的半職業球隊打球。而他的母親,則是學校中的短跑冠軍選手。Mays幾乎是從小就在父親的調校之下,早早就走進了棒球的世界。
當Mays還是14歲小伙子的時候,就已經被父親帶到工廠的棒球隊中,開始參與棒球比賽。Mays的運動天份不只展現在棒球上面。由於學校裡沒有棒球隊,所以Mays在學校,就打籃球和美式足球。當他高中畢業的時候,大學還因為他在籃球和美式足球方面傑出的表現提供獎學金,供他繼續升學。然而,Mays放棄了繼續升學的機會,因為他的心中很明白,棒球,將是他一生的志業,也是父親對他的期望。

2007/03/16

Babe Ruth

GEORGE HERMAN "BABE" RUTH(貝比魯斯)
  • 搜尋Babe Ruth的圖片
  • 出生:1895.02.06, Baltimore, MD
  • 去世:1948.08.16, New York, NY
  • 打擊/投球:左/左
  • 初登板:1914.07.11
  • 引退日:1935.05.30
  • 主要守備位置:右外野
  • 效力球隊:波士頓紅襪(1914~1919)、紐約洋基(1920~1934)、波士頓勇士(1935)
  • 背號:#3
  • 綽號:Babe、The Great Bambino、The Sultan of Swat、The Colossus of Clout
要談論美國職棒,如果沒有談到Babe Ruth,那就太外行了。Ruth是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開啟美式強力棒球的先驅人物,Ruth在洋基時期的隊友Joe Dugan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To understand him you had to understand this: he wasn't human."(要了解他,你必須先了解:他不是人類。),由此可見,他充滿傳奇及輝煌的戰績,是多麼的令人望之生畏。
說到傳奇,Ruth在他的職棒生涯前6年,是名專職的投手,而且還是戰績輝煌的投手,生涯在投球上的表現有94勝46敗,防禦率2.28的成績。還曾經兩度單季勝場數超過20勝,這麼好的投手,實在是因為打擊方面的成績太過出色,才轉任專職的野手。同時也在美國職棒的打擊紀錄上面,創下多項難以突破的紀錄,包括大家所熟悉的生涯714支全壘打,生涯平均0.342的打擊率,以及連續兩年超過0.800的長打率,都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成績。

投手數據統計表名詞解釋

昨天寫完打擊數據統計表的名詞解釋,今天又把投手數據表的名詞解釋部份也寫完了,真是有夠累的,這些都只是為了以後的文章做準備而已,接下來就要專心的寫球員的生平介紹了。投手統計數據表的名詞,整理如下:

其中有些,如失分數,其實定義上就跟打擊者的得分數是一樣的,只是相反過來,這純粹只是翻譯上的問題,因為英文上都是用Run這個字。所以如果說你發現怎麼投手的數據的名詞解釋跟打者的一樣,其實,就把它反過來想,應該可以了解的。

被上壘率

被上壘率(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 Pitched,記作WHIP),其定義為該投手每局投球讓打者上壘的機率。公式如下:

WHIP = (H + BB) / IP
WHIP強調的是投手控球的能力,而防禦率則較偏向於投手控制失分的能力。一般來說,若WHIP值能夠在1.3以下,在大聯盟中就算是頂尖的投手了。

參考資料:

防禦率

防禦率(Earned Run Average,記作ERA),翻譯上來說應該是自責分率,是另一項衡量投手投球內容的指標,定義為投手每9局的投球中,平均會有多少自責失分

ERA = 9 x (ER/IP)
一個投手若能將投手防禦率壓得越低,表示投球內容越好,越不容易失分。 1910年以前,先發投手的防禦率若在2.00以下,算是好的成績。但自此以後,由於打擊技巧的改變,一般來說防禦率能在4.00以下,算是不錯的成績。通常,自責分率的要求對於救援投手與先發投手也不同,救援投手一般要求較低的防禦率。

參考資料:

投手犯規

投手犯規(Balk,記作BK),若壘上有跑者,則向前推進一個壘包。無跑者在壘,打擊者將自動記一次壞球。投手犯規的動作可分為下列幾項:

  • 投手採固定姿勢(Set Position)後,雙手沒有完全停頓,就把球投出。
  • 沒有持球時,踩在或跨在投手板上。
  • 投手採固定姿勢後,雙手合於身前,雙手又分開。
  • 當投球時,沒有面對打者。
  • 無故拖延比賽。
  • 踏上投手板開始投球後,無故停頓,而沒有將球投向打者。
  • 從投手板投向壘包(牽制)時,沒有將腳踏出。
  • 將球投向沒有壘跑者的壘包。
  • 踏在投手板上假裝牽制一壘,沒有把球投出。
  • 打者尚未準備好,即將球投出。
  • 當故意四壞球保送時,投手尚未做投球姿勢前,捕手已離開本壘板。
  • 投手沒有踏上投手板時,做出投球的姿勢。
  • 投手手上沒有球時,做出投球動作。
  • 踏在投手板上,但球掉出。
參考資料:

面對打席數

面對打席數(Batters Faced by Pitcher或是Total Batters Faced,記作BFTTBF),是一個比投球局數更精確的統計數字,定義為投手面對的打席總數。

其中,打席的定義與打擊統計表中的定義是相同的。

參考資料:


暴投

暴投(Wild Pitch,記作WP),是指投手投出的球失去控制,使得捕手沒有辦法接到球,則記上一次暴投。

比較常見的暴投如,本壘板前落地的球,且捕手無法接到(若捕手擋住球避免其滾到後方去,則不記暴投)。而相反地,若是投出去的球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捕手沒有接到的話,則稱為捕逸,算是捕手的失誤。然而這中間如何判斷,則需要裁判或是紀錄組的人員判定。暴投或捕逸時,壘上的跑者可以向前推進,直到球被傳回為止。

參考資料:


自責分(責任失分)

自責分,又稱責任失分(Earned Run,記作ER),相較於失分,自責分對於投手的投球內容,更具參考價值。自責分是指再一般投球下(不包含失誤、捕逸等等)屬於投手責任範圍造成的失分。

另外有一種情況,就是當後援投手上場時,若壘上已經有跑者,則當跑者跑回本壘得分時,這一分自責分仍然應算在上一任投手的身上,除非該打者是因為失誤上壘。除了責任失分外,其餘的失分都稱作非責任失分。

參考資料:


投球局數

投球局數(Innings Pitched,記作IP),用來顯示投手的投球局數。由於一局裡有三個出局數,通常在統計表上,有幾種的表示方法:

  • 以分數表示:每一個出局數,為三出局中的一個,因此以1/3表示一人出局,2/3表示兩人出局。因此若看到172 又2/3局的投球,表示該名投手投了172局,加上了兩個出局數。
  • 以小數表示:同上,1/3若以小數表示就是約0.3,2/3就是約0.7。例如:172.7,也同樣表示投了172局,加上兩個出局數。
  • 數字表示:另一種較不常見,也讓人容易混淆的用法,是直接在局數後面,加上出局的人次,如上例172.7則記作172.2,因為有兩個人出局了,所以後面就接2。
同樣的,現代棒球投手的投球局數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這麼多了,通常一個固定先發投手,一年投200局就算多了,目前大聯盟生涯投球局數最多的,又是Cy Young的7356局。

參考資料:

救援成功

救援成功(Save,記作SV),是用來衡量一位救援投手的統計指標,通常球隊的王牌終結者,該項數據是參考的重點。要符合救援成功的條件,首先球隊必須先有救援的機會(Save Opportunitis,記作SVO):

  • 球隊領先在三分之內,至少投滿一局。
  • 登場時,追平分已經在壘包上,或是正在打擊,或是下一個打擊者。
  • 投滿三局。
上述三種情況,就是救援機會,如果能在這三種情況下,保住戰果,則記上救援成功一次。由於救援機會通常都是在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常常一球就可以決定戰局的變化,因此,好的救援投手需要有極高的穩定性,以及三振能力,才能面對這樣緊張的情境。其對球隊貢獻度可以與先發投手相提並論。

參考資料:

Game Finished

Game Finished,記作GF,不知道該怎麼翻譯,中文好樣沒有聽說過相關的翻譯詞。亦即最後一位投球的投手,就記上一次GF,但若是完投的情況下則不記。

通常,這個紀錄適用在王牌救援投手(closer)的身上比較多,目前大聯盟生涯最多GF是由Lee Smith的802次所保持。

參考資料:


完封

完封(Shutout,記作SHO或是SO),是指先發投手完投整場比賽,且完全沒有失分,則記上一次完封。因此,要達成完封,必須先有完投的條件。

現代棒球分工細,通常先發投手的投球局數約7局左右,或者是100球,因此,完封的機會,當然也就部會太多,目前大聯盟生涯完封次數最多的是Walter Johnson,總共為110次。

註:有時候完封會記為SO,這與三振Strike Out相同,不過通常用SO來紀錄完封,則會用K來代表三振。

參考資料:


完投

完投(Complete Game,記作CG),是只先發投手投完整場比賽(有時得包括延長賽),沒有其他中繼、救援投手的協助。

完投在1900年代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現代棒球強調保護投手、分工合作的趨勢下,也成為了一種不可能被打破的紀錄。目前大聯盟生涯完投數最多的,還是Cy Young,一共完投了749場。

參考資料:


先發場數

先發場數(Game Started,記作GS),當投手列於先發名單,或是該比賽第一位上來投球的投手,則紀錄一次先發場數。

但是在少數的情況下,有可能不是第一位投球的投手記為先發投手,例如:投手上來投球,沒多久就受傷或是其他狀況,必須下場,往往第二位上來投球的投手會被記作先發投手。目前大聯盟生涯最多次先發的投手是Cy Young,在22年的投手生涯中,總共先發815場。

參考資料:


勝場數與敗場數

勝場數(Wins,記作W)與敗場數(Losses,記作L),是衡量一名(尤其是先發)投手價值的第一指標。通常的用法會記為如:10-4,表示10勝4敗的意思。

稍微歸納一下勝(敗)投的判斷原則,即是先發投手投滿五局始有勝投的候選權利,在球隊贏球的情況下,勝利方球隊取得最後一次領先時(中間可能有多次互有領先、落後或追平比數的狀況,但是只看最後一次領先時),場上投球的投手,即為勝利投手。反之,在球隊輸球的時候,最後一次落後時,場上投球的投手,則為敗戰投手。
1900年代左右,常常可以看到動輒30勝,甚至40勝以上的投手,這在近代棒球中,已幾乎是不可能在有的紀錄,原因歸咎於當時各隊都只有幾名(甚至一名)的投手,投滿整個球季,對於現代強調保護投手的趨勢來看,很多投手的紀錄,已經是不可能被打破了。目前大聯盟的生涯累計勝投紀錄是Cy Young的511勝,而以近代棒球的制度來看Roger Clements的生涯348勝,已經是很了不起的紀錄了。

參考資料:


2007/03/15

打擊數據統計表名詞解釋完成

呼!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終於把打擊數據統計表中的各個名詞解釋完成了!因為在寫第一篇大聯盟球員介紹的文章中,尤其在打擊數據表的地方,用了許多的棒球術語,原本想用連結連出去就好了,但是....比較完整的解說,還是英文的,想說送佛就送到西天吧!於是就將這些名詞給整理了一下,發現收穫還蠻多的,很多數據以前都大概只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並不會算,寫了這些東西後,對於這些數據背後代表的意義,又更清楚了些。

以下,列出在打擊數據統計表裡面用得到的一些名詞解釋,當然以後陸陸續續還會再加上去。還有投手的數據表名詞解釋沒有做呢!想到就有點累了!慢慢來吧!

好,總算完成了。

上壘加長打率

上壘加長打率(On-base Plus Slugging,記作OPS),上壘率以及長打率都是一個好的打擊者的打擊能力指標,將兩者相加,則可以有效的表示該打擊者總體的攻擊實力:

OPS = OBP + SLG
這項指標是由Bill James所提出。一般來說,OPS超過0.900的,在大聯盟裡就可以稱作頂尖的打擊者了。

參考資料:

長打率

長打率(Slugging Average,記作SLG),是一種非常流行用來計算打擊者打擊火力的統計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SLG = TB / AB
由於壘打數在長打方面都已經予以加權計算,因此,這項指標可以顯示出該名打擊者在長打方面的能力。以大聯盟最出色的強打者來計算,其長打率都超過0.600,Babe Ruth在1920年及1921年更連續兩年長打率超過0.800,分別為0.849/0.846,全壘打為54支/59支。而Barry Bonds在2001年與2004年,長打率也都超過0.800,分別為0.863/0.812,全壘打為73支/45支,其中Bonds在2001年的0.863是目前大聯盟最高長打率的紀錄。而他們也是大聯盟歷史上,唯二兩個生涯長打率超過0.800兩次的選手。

參考資料:

上壘率

上壘率(On Base Percetage或是On Base Average,記作OBP或是OBA),是用來顯示一名打擊者,以任何方式上到壘包的機率,其中任何方式包括了安打、保送、野手選擇、失誤等等都算在內,其計算的公式如下:

OBP = (H + BB + HBP) / (AB + BB + HBP + SF)
通常球隊對於首位打者,通常指的是第一棒的打者,不但要求其具有速度,更需具備有高的上壘率,若是一個好的盜壘者,上壘率不高的話,在快的腳程,也無用武之地。上壘率的計算方式隨著年代一直在改變,目前以上式算出來的結果,一般的上壘率應該都需達到0.340以上,才算是一個好的上壘率。

參考資料:

滾地球雙殺

滾地球雙殺(Gound into Double Play,記作GDP或是GIDP),雙殺打定義為打者擊出球,造成該隊已在壘上的跑壘者以及打擊者本身(通常是這樣子的),兩個人都出局。滾地球是進攻隊伍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當然也意味著是防守方最樂見的出局模式。雙殺的型態大致可分為兩類:

  • 一般雙殺:就是指壘包上已經有跑者,打者打出滾地球,守備方接到球後先使壘上的跑壘者出局,接著在將球傳向一壘使打擊者也出局,這種情形最容易發生在強迫進壘的狀態下,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防守者只需要封殺(即踩壘包)不需要做觸殺(以球觸碰跑者),即可讓跑壘者出局,而有較充裕的時間,傳球到一壘封殺打者。
  • 飛球雙殺:通常是在打者擊出強勁飛球,由於守備方精彩的表現,將球直接接進手套裡,而此時跑壘者第一時間判斷強勁飛球應有可能形成安打,而起跑來不及回到原來的壘包,造成出局,算是另類的雙殺。這種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形成三殺,即一球造成三人出局。
由於飛球型態的雙殺不在於打者的打擊不好,而是守備方的精彩表現。而滾地球所造成的雙殺,則可以顯示出打擊者在面對壘上有跑者時的打擊能力表現,因此,GDP的數字越低,則表示打擊者的擊球技巧。

參考資料:

觸身球保送

觸身球保送(Hit By Pitch,記作HBP),當打擊者被投手投球(包括觸地反彈球)擊中或是擦過身體,包括衣服、裝備(球棒除外)在內,則保送上一壘,而其餘在壘上的跑者,若處於強迫進壘狀態,則前進至下一個壘包。

通常觸身球的發生是由於投手控球不穩的狀態下發生。但在美國職棒時常發生"故意"的觸身球,其目的通常是警告對手可能有的不禮貌行為。而這種觸身球當然也包括報復式的,例如前局該隊打者被對方觸身球保送,而該隊投手會在接下來的幾局,也投觸身球還以顏色,也算是一種心理戰術。
由於美國職棒這種"故意"的觸身球常發生。因此後來規定當投手投出觸身球擊中或是威脅到打者的頭部,裁判有權將其驅逐出場,以避免嚴重的傷害。
目前大聯盟生涯被投手以觸身球保送最多次數的是前太空人隊的打者Graig Biggio,生涯一共被集中282次。

參考資料:


故意四壞球保送

故意四壞球保送(Intentional Base on Balls,記作IBB),"故意"的意思是當投手投球時,會將球投到打擊者外側(通常捕手也都會站起來接球),讓打擊者不可能打得到球。其發生的時機通常是面對強打者時,且面臨不可失分的壓力時,才會選擇做出故意四壞球保送,來降低風險被強打者打出長打的風險。

因此,在台灣也用"敬遠"一詞來形容。所以由故意四壞球保送的數目可以看出打擊者在投手的眼中,是否是具有打擊破壞力的選手。目前大聯盟這一項統計中,以Barry Bonds的故意四壞球數最多。曾經在一場比賽中出現4次,2004年出現了120次,以及生涯出現645次。

參考資料:


高飛犧牲打

高飛犧牲打(Sacrifice Fly,記作SF),發生的時機與其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 當打者打擊出去時,必須發生在兩人出局前。
  • 球飛到外野。
  • 當野手接到球後,打者出局,壘上的跑者始得開始跑壘。
  • 最常發生在,跑者已在三壘,打出高飛球被外野手接殺後,開始跑壘,取得分數。
雖然都是犧牲打,但是犧牲短打與高飛犧牲打發生的時機與目的是不太一樣的。高飛犧牲打的目的主要在得分,通常都發生在三壘有跑者時,不必安打也能將打者送回本壘。而犧牲短打的目的通常都是在助攻,而非取分。打擊者常常用犧牲短打將跑者從一壘送上二壘的得分位置,一來容易得分,二來降低雙殺打的風險。

參考資料:

犧牲(短)打

犧牲(短)打(Sacrifice Hit或是Sacrifice Bunt,記作SH),犧牲打(尤其是指犧牲短打)的目的,通常都是幫助壘上的跑者向前推進,而自己出局,棒球場上常用的戰術之一,成功的犧牲打是不記打數的。犧牲(短)打分為:

  • 推進:將壘包上的跑者向前推進一個壘包,自己出局,通常在投手戰,或者是球賽快結束但比分仍然拉鋸的比賽中,常用此來增加得分的機會。
  • 搶分:當三壘上有跑者,打擊者打擊時以觸擊的方式打出軟弱的滾地球,且投球時,三壘跑者已經起跑,此種戰術稱之為強迫取分(Squezze play)戰術。
犧牲打增加了棒球在戰術應用上的靈活性及可看性,一般來說在標榜強力棒球的美國職棒中通常很難見到短打的戰術運用,而在強調細膩、戰術執行的日本職棒中華職棒則比較常見。

資料來源:

壘打數

壘打數(Total Bases,記作TB),其定義是將各種安打的數量分別乘以其壘包數,公式如下:

TB = 1B + 2 x 2B + 3 x 3B + 4 x HR
從某方面來說,由壘打數可以看出一個打擊者的長打能力,因為長打部份,都有加權的計算,更能看出打擊者在長打方面的貢獻。大聯盟目前壘打數的紀錄是由Hank Aaron的6856居第一名。

參考資料:

一壘打

一壘打(Single,記作1B),打擊者將球打出去後,能夠安全的上到一壘,並且沒有下列情況發生者,稱之。

  • 因為守備方的失誤而上到一壘。
  • 因為野手選擇而上到一壘。
一壘安打是棒球場上最常見到的安打類型,通常在打擊統計表裡不會見到這一個欄位,因為從安打數與其他安打數,就可以求得。

參考資料:

打擊率

打擊率(Batting Average,記作BA或是AVG),打擊率是最常用來衡量一個打者在打擊方面表現的一項數據,其定義如下:


BA = H/AB
一般來說,該打擊者在當年度的比賽中,打擊率超過0.300就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而0.400的打擊率在近代棒球中,已經幾乎不可能再出現了。其原因很大一部份來自於過去的守備用具如手套的品質與現在相去甚多,還有場地的改善等等。大聯盟在生涯平均打擊率的紀錄上,是由Ty Cobb以生涯0.366的成績名列第一。

參考資料:


三振

三振(Strike Out,記作SO或是K),當投手對打者投出第三個好球時,除非在兩個好球後,打者將球打成界外球,則不記好球,否則,打者將被判定出局。三振的型態也分為幾種:

  • 兩好球後,投手投出球,打者沒有揮棒,但被判定為好球。
  • 兩好球後,打這揮棒落空。
  • 兩好球後,打者揮棒擦碰到球,被捕手接到,稱為擦棒被捕球,判定好球。
  • 兩好球後,打者揮棒落空,但發生暴投(Wild Pitch)或捕逸(Pass Ball),打者可往一壘前進,稱為不死三振。
三振對於打者,通常記作SO,當打擊者的三振次數越少,表示打者選球的能力佳。而對於投手而言,通常記作K,當一個投手的三振能力佳,表示越能在關鍵時刻解決打者,通常會以三振與保送(四壞球保送 + 觸身球)的比例,來衡量一個投手的控球能力,若能維持3:1則稱得上是一名控球優異的投手。大聯盟生涯累計奪三振(K)次數最多的投手是Nolan Ryan,一共是5714次,足足領先排名第二的Roger Clements,1110次。

參考資料:


四壞球保送

四壞球保送(Base On Balls,記作BB),當打擊者面對投手,其壞球數累積到4時,則打者有權利上到一壘。所以四壞球保送又稱作Walk。而壘上的跑者若處於強迫進壘的狀態,也將前進一個壘包。四壞球保送發生在以下幾種情況:

  • 一般四壞球保送:投手控球不佳,導致壞球率偏高。
  • 故意四壞球保送(intentionally walk):又稱作敬遠,是因為投手面對強打者,處於球數落後,或者是有不可失分壓力下,選擇以四壞球將打者送上一壘,避免可能的長打出現。
從四壞球保送的次數,可以看出一個打擊者的選球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打擊者的打擊能力備受各投手敬重,面對該打者時通常不會投太偏紅中的球,因此也增加了四壞球的可能性。目前大聯盟生涯及單季最多保送的紀錄保持者,是Barry Bonds,分別為2426次和232次。

參考資料:


盜壘失敗

盜壘失敗(Caught Stoling,記作CS),通常盜壘失敗有兩種情況:

  • 當壘上跑者嘗試盜壘,在到達目標壘包前被觸殺出局(tagged out)。
  • 當壘上跑者嘗試盜壘,但是在投手尚未將球投出去,就已離壘太遠被牽制出局,或者是在壘包間被夾殺出局。
通常從盜壘次數以及盜壘失敗的次數可以了解到一個選手的盜壘能力,如果盜壘成功與失敗的次數相當,則此選手的盜壘能力並不能稱得上優秀的盜壘者。

參考資料:


盜壘

盜壘(Stolen Base,記作SB),是指壘上的跑者,在投手投球時,順利的進佔下一個壘包,稱作盜壘(成功)。盜壘者通常具有下列的能力:

  • 飛快的腳程:盜壘者要在投手投球的期間,且在捕手(通常)將球傳到該壘包防守者之前,進佔壘包。
  • 觀察力:盜壘者除了靠腳程,還需有敏銳的觀察力,以抓到投手投球時最佳的起跑時間,太早,可能會被投手牽制出局,太晚,可能會被捕手阻殺。
好的盜壘者站上壘包時,能讓投手投球時分心,增加防守方的壓力,而且能提高得分的機會。通常第一棒的打者除了具有高的上壘率外,也需具備好的盜壘能力。

參考資料:


打點

打點(Run Batted In,記作RBI),一般來說,打者將球擊出去而使得壘上的跑者安全跑回本壘得分,則記為打點。有一些例外如下:

  • 打者打出雙殺打,壘上跑者回來得分,打點不記。
  • 若跑者回來得分是因為投手暴投、犯規、或失誤,則打點不記。
  • 若滿壘情況下,投手對打者投出保送,則打點記在打者身上。
  • 打者打出高飛犧牲打,或是犧牲觸擊而使跑者回來得分,則打點記在打者身上。
打點維衡量一個打擊者對於球隊得分的貢獻度,尤其可以看出在壘上有跑者的情況下,打擊的狀況好壞。因此,打點也是一個好的打擊者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


全壘打

全壘打(Home Runs,記作HR),打擊者將球擊出去後,能夠安全的跑回本壘者稱之。全壘打在比賽中常常扮演激勵士氣,扭轉戰局的角色,通常也最能引起球迷的歡呼。

  • 一般全壘打:最常見的全壘打就是打擊者將球打出全壘打牆外。
  • 場內全壘打(Inside-the-Park Home Rum):這種全壘打通常發生在具有腳程的選手上,雖然球仍然在球場內,但是打者能夠順利的回到本壘得分。
  • 滿冠全壘打(Grand Slam):就是當三個壘上面都有攻擊方隊員,而攻擊方打者此時打出的全壘打,稱為滿冠全壘打。
  • 再見全壘打:英文稱作Walk-off Home Run是由Dennis Eckserly發明的詞,這種全壘打通常發生在落後方最後半局的進攻機會,擊出致勝的全壘打稱之。意思就是可以走了。
目前大聯盟的生涯全壘打紀錄是由Hank Aaron所保持的755支,然而這像紀錄很有可能在2007年球季,由Barry Bonds所打破,2006年球季結束為止,他的全壘打總數已經到達734支。

參考資料:

三壘打

三壘打(Triple,記作3B),打擊者將球打出去後,能夠安全的上到三壘,並且沒有下列情況發生者,稱之。

  • 因為守備方的失誤而上到三壘。
  • 因為野手選擇而上到三壘。
三壘安打通常並不容易達成,其出現的頻率,甚至遠低於全壘打。三壘打的出現通常伴隨著將球及向右外野深遠的方向,因為距離三壘較遠,球回傳的速度較慢。而且,打擊者的腳程快慢,跑壘的積極度,都跟三壘打出現的機率有關。

參考資料:

二壘打

二壘打(Double,記作2B),打擊者將球打出去後,能夠安全的上到二壘,並且沒有下列情況發生者,稱之。

  • 因為守備方的失誤而上到二壘。
  • 因為野手選擇而上到二壘。
二壘安打一般來說都需要將球打到比較遠的外野地區,因此,二壘打以及三壘打、全壘打,通常又統稱為長打。二壘打除了一般的情況外,有些時候因為場地的關係而造成守備方無法順利撿到球,則稱為場地二壘安打。例如:球在外野落地後,反彈越過全壘打牆。或是一些比較特殊的球場,像芝加哥小熊隊的主場全壘打牆壁上爬滿了藤,有次因為球卡在藤上,也被判定是場第二壘打。

參考資料:

Template Designed by Douglas Bowman - Updated to New Blogger by: Blogger Team
Modified for 3-Column Layout by Hoctro - Now Used by OVER30-MAN